弋江区孤山寺

在皖江之畔的芜湖市弋江区,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古刹。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寺院,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延续着清净庄严的道风,成为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和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作为禅净双修的古道场,寺院始终秉持佛教中国化的方向,将传统佛教精神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发展之路。

弋江区孤山寺是安徽省芜湖市的禅净古道场,现任住持为释圣平法师。寺院贯彻落实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治教,规范管理,秉持“爱国爱教  禅净双修  人间佛教  服务社会”的理念,以“文化建寺  文化立寺  文化兴寺”为发展愿景,2024年,被相继列为区级、市级“创建佛教中国化示范场所”重点培育对象。

一、历史渊源

孤山寺始建于明末清初,初名“仁知庵”(仁智庵),根据民国八年(1919年)《芜湖县志》卷四十一记载:“仁知庵,在县东南二十里孤山前。”当地人亦称之为孤山庵。开山祖师释无痴禅师出家前曾是明末官员,为守住士大夫气节拒绝降清,遁入空门,隐居孤山,潜心礼佛。期间,因帮助当地百姓治理洪灾,深受百姓崇敬与爱戴。“仁知庵”(仁智庵),也曾用名“关帝庙”,是为百姓祈求护佑的愿望。几百年来,孤山寺历经战乱,民国时期曾一度废弛,1984年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落实后开始恢复宗教活动,并获批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2013年,释圣平法师应当地信众礼请,主持重建工作,历经十余年修缮扩建,逐步恢复古道场风貌,现成为芜湖市弋江区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二、建筑布局

孤山寺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筑布局与南方寺院的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筑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和中轴线,大雄宝殿内东西两侧设十八罗汉堂。大殿东侧为两层四合院式寮房建筑,设有客堂、五观堂、厨房和二十余间僧人和居士的住房,以及新近落成的孤山寺图书馆;大殿西侧为三圣殿及一隅寮房。

目前,孤山寺复建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在建项目主要为禅修文化中心,筹建项目为天王殿、孤山宝塔。因寺院依山体而建,施工难度及耗资相对较大,资金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三、住持介绍

孤山寺住持释圣平法师,男,1985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2000年3月,于安徽省芜湖市广济寺礼上仁下煜大和尚披剃出家。2002年6月,于江西省靖安县宝峰禅寺礼上一下诚长老求受具足戒。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就读于江苏苏州寒山寺寒山书院(现江苏省佛学院寒山学院)。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师范大学进修。现任芜湖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弋江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芜湖市青联委员。

自2013年3月至今,圣平法师在孤山寺领众熏修,十二年如一日,励精图治,节衣缩食,勤俭持务,修复古寺,广纳十方众缘,汇聚点滴善力,从破陋的三间小平房,到逐步建成出具规模的禅修道场,并融入“三湖一坝”生态规划。

圣平法师年少出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笃信佛法,乐善好施,扶弱济困,悲悯苍生。自蒙师承,沐法乳恩,学修并重,持戒严谨,用功办道,始终如一。2023年10月,圣平法师参加芜湖市首届讲经说法交流会,荣获一等奖;2024年8月,参加“安徽省第十五届讲经说法”交流会,获得随喜奖。

法师爱国爱教,投身公益,服务社会,为推动当地社会文明进步殚精竭虑,倾心付出。2024年,圣平法师入选安徽省优秀青年佛教教职人员。

四、法事活动

正如建寺理念里面讲到的,孤山寺以“爱国爱教 人间佛教 禅净双修 服务社会”为弘传佛法、利益众生的根基。日常法事活动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禅修活动;二是主题法会;三是文化讲坛。

2024年11月,孤山寺“首届冬季禅七”法会圆满成办。邀请云居山真如寺、宝峰寺等诸山长老、大德来寺,挂牌起七,安立禅堂,接法脉、续心宗、利有情,为来自十方的有缘善信创设了清净庄严、真参实修的“法堂”、“道场”,令大众身心获得殊胜利益。自此,孤山寺每年一届的禅七拉开序幕。每逢诸佛菩萨圣诞,举办相应主题法会,如:四月初八浴佛节、腊八奉粥感恩月、无我利他观音诞、大愿孝亲地藏月等。

五、文化建设

根据我国“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求,孤山寺把政治引领放在首位,坚持从严治教,并不断以传统文化浸润宗教,促进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于革命传统教育重要纪念日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的宣传和纪念活动,主要包括:国庆节升国旗仪式、清明节缅怀先烈及祭祖、“农禅并重”劳动节出坡、春节“家和万事兴”送祝福、元宵节的吉祥普茶、中秋节团圆祈福、重阳节“爱老敬老”、元旦节的“跨年饭”等活动。

2024年,孤山寺创建落成了图书馆,开办了“孤山讲堂”,举办佛教典籍、传统文化系列课程专题讲座达14场,内容包括:党的宗教政策理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宪法月”法治讲座、佛教系列经典(《禅宗经典宣讲》《净宗经典选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赏析等,参与听众500余人次。创办了《孤山文集》,设立了“孤山寺文化长廊”,推出高质量公众号达12期。

六、社会贡献

虽建寺艰难,但多年来,孤山寺始终坚持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洪涝灾区、地震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儿童,并在抗疫工作中获得嘉奖荣誉。地处“三湖一坝”风景区内,在修复古道场时,注意采取与大环境相协调的“江南园林式”建筑风格,为区域绿色环保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随着科技社会的快速转变,孤山寺所处当地农村提出助力发展的需求,同时,因现代人倍感尘劳焦虑,对身心健康安泰的希求也越来越强烈,孤山寺安立孤山禅堂,开办孤山书屋,举办孤山讲堂,以法之智慧摄受众生的燥郁;开设孤山福田,筹办孤山咖啡、孤山茶社、孤山素食、孤山文创等,施设诸种方便,为有缘众提供种福纳福、调养身心的平台,更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慈悲济世,是佛教本怀;服务社会,是当代中国对“佛教中国化方向”的基本要求。孤山寺,这一方新兴的古道场正在以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精神,勤勉奋进、有为奉献的姿态,为利益有缘大众、为打造美好安徽不懈努力,恳切前行。